2022 伤痕累累的我又跳槽了!
- Akaaaa
- Aug 1, 2022
- 7 min read
现在回想起过去一年的经历,慢慢记录下来,有一种疗伤的效果。这一年体验到了过去完全无法想象的部分,加在一起也许可以吐槽一天一夜。这一年过得真是太漫长了……
但我倒也并没有为去年做出跳槽去现在这家公司而后悔。
倒是最近面试的过程中一直在反思去年的决定到底哪里出错了,为什么会turns out this bad?我百思不得其解。
现在的我不明白,当年的我更加不会明白了。若不是走了这么一遭,体验到了原来在前司完全没有体验到的东西,我也不会知道工作竟能如此。当所有的选择都是糟糕的时候,对我自己来说,怎么去选一个less糟糕,能稍微tolorent一些的选项。

跳槽的原因
其实这次跳槽的总结来说是对现在工作的意义感, leadership们的决策,和现任老板无以复加的失望。
如果说去年的跳槽是想要更多,今年更是一种对糟糕生活的逃离。
1. 意义感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在工作中追寻意义感是一件太过天真的事情,但我大概是实在不能接受毫无意义的工作……
设计师的本质是为用户做出好用好看的产品,可以说是在一个公司里,为用户争取利益最有力的一位advocator了。
然而当公司的利益和用户的是相冲的;当用户赚更少钱,公司就能赚更多钱的时候……再怎么努力争取,用户的利益永远都不可能是需要考虑的第一位。最多最多可以争取到的也许只是尽可能的不伤害到他们,然而连这方面都得用PR 充当leverage。
做了那么多项目下来,时常感到我自己作为Product Designer 被拆分成product和design。在这两者不可调和的时候,公司即开始强调你作为“product”的一面,一切皆以公司利益为重。
一个让我失望的例子
年初我在做一个自己特别热衷和推进的一个项目。是真的觉得很有意思,也是终于遇到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项目。当时的我一早醒来,甚至洗澡的时候就开始想怎么设计。并且这个项目business上也会有些许impact,并不是纯粹的损失。
但在努力做了三个月,research,testing,各方alignment都来了一遍之后,被deprioritize了。因为相比于另一个项目,这个不能产生更多“business impact”。而这另一个所谓high impact的项目,从design的角度来说也只是换种更省钱的方式让用户做到原本也能做到的事情。user problem在我研究了很多用户资料,写了半天也只是勉勉强强,自己看了也并不能信服,非常拧巴。这种无意义感困在在身体里,是连每天起床都需要加倍用劲。
而被deprioritize的时候,我也仅仅是被告知了这个决定。在我近一步争取的时候,PM跟我说决定已经和top leadership alian过了。(“你别说了,说什么都没用”)
这其中除了工作的原则不一样以外,其中组织的混乱,对设计师的时间的不尊重,再加上所有过程中我老板声音的缺失。叠加在一起的失落感和无用感无以复加的压在我身上,不能喘息。
2. Hyper growth pain 以及对领导层和老板的失望
上面的例子也大致谈及了组织的混乱。很多(我想…)大致也可以归功于公司的高速增长。
乘着疫情之风,feds大放水,不少公司就这样起飞了。和众多公司一样,我司员工数量涨了三倍,估值也坐上了火箭。
这些growth stock几乎会为了能够维持住自己的增长做尽一切事情:加大力度的扩张,不惜一切代价的增长 —— 不断的编织出新的story,以hock住投资人和市场对它的看好 —— 不管这些story长期来看是否有意义,或者是否真的如它所吹的对用户好。
当然并不是增长不好,而是如果只注重growth over anything else, like quality, 就非常disaster,至少对真正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的人来说。
Hyper growth的后果?
1. 家里着火
我们组的产品近半年来频频失火:bug越来越多,甚至有些主要的功能都不运作了。于是有很多eng资源需要投入到灭火的工作中,导致新的项目不断的做到中途,甚至设计这边早已做完,也不得不被放到一边,堆集到架子上直到落满灰尘。
2. 房子骨架不堪负重
除了临时的起火以外,整个产品薄弱的脊柱也早已不堪负重,无法再支撑任何新的feature了。
从最初做这个产品以来,所有人都被安上了难以完成的deadline,毕竟需要抢占市场,也需要保持快速launch的频率来维持增长。engineer们也只能被迫的写出一堆一堆的noodle code。
这个策略在早期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还没有办法生存,谁还在乎质量呢?
但发展到这个体量,还仍然想scale up的话,无论是产品的IA,还是technique方面,都无法再支撑了。比如想在某个地方加一点点改动,engineer们都需要耗时甚久。
而产品IA也完全不支持更多feature,或者说make sense的feature了。我自己过去的好些项目不得已,做了很多很多workaround。设计质量是我甚至不想在面试的时候拿给别人看的,太拉垮了。
诸如此类的struggle是真实的,我和别的设计师们都propose过很多很多很多*n 次IA的大改,游说得开始做platformlization(就很惊讶居然到现在都没用做过)。列了具体的plan,列了business gain。
但要改,很多东西就需要端掉重来。
我们的leadership怎么可能愿意呢?
这个说来也可笑。最上面的领导(CEO和COO包括head of design)都是支持改的。但是没有任何中层领导敢/愿意承担端掉重来的过程中损失的business impact。
我和我老板run了一个plaform vision workshop,中间都很正常也很smooth。到最后需要wrap up了,几位领导们开始讨论起 “那么,谁应该来own这个活儿呢?” 相互甩锅十分精彩,我尴尬的脚趾抠地实在听不下去了,找了一个借口关掉了zoom。
至此我已经无法再存留有任何一丝希望,这个产品能够变好。
整个公司的reward system不支持员工/领导去做艰难的正确的事情,仅仅reward growth或者说肉眼可见的impact。也没有任何一个有魄力的,真正mission driven的人来pull the trigger。怎么会有呢……
3. 形式主义的process
另外hyper growth带来的人员高速增长,公司的组织框架,奖励机制和员工工作模式也没有办法跟上这样的增长速度。
很多员工们还保留着startup mindset,想要push things through fast. (当然也因为这个公司仍旧是这样reward员工的)。Process的缺失,Collaboration的缺失导致太多产品撞架。
而另一边一些从大公司招进来的员工又开始强推数道process。当startup mindset,reward机制和强制的process怼在一起,只会怨声载道。process和review变成了纯粹的fomality,变成了大家的表演现场。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这么多,如果可以的话想必还能再写上一万字。比如design话语权的缺失,老板的不作为……
但我先暂且打住,想总结一下我的下一步是怎么走的。
工作抑郁
这次开始找工作的我一改一年前的乐观和充满希望,进入了一个工作抑郁状态 —— 似乎一切工作都不会再让我满意了。
哪怕去年我在前司多么的不快乐,感到多么的无聊,和现在这份工作比起来都宛若天堂 —— 之前那份工作简直也太好了吧…… 老板的支持,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话语权,对quality的重视,对wlb的关注,以及合适的金钱奖励。
和朋友们时而聊起彼此的工作,甚至很多时候甚至也觉得我现在的工作和别的很多工作比起来也不错。
最近和另一位设计师同事吐槽,说我自己最近面试candidate真的完全没办法佯装笑脸,劝对方过来。然而同事义正严辞地跟我说,你永远无法assume对方现在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你无法说这份工作对他们来说就一定是更不好的选择。她说她现在的工作已经比她之前那份强多了(也是互联网大厂)。也许是老板,也许是更糟糕的leadership理念……
“yes, but……”
我自知失言了,无论是我现在多么的不满意,也只是来自于我自己甚至已经privilege的经历,但这件事也更让我绝望了,也许不会再有更好的工作做了。
工作就是很shitty。你也改不了它,你能改的只有自己。
Next Step
但我仍然开始面试了,因为我真的只是想逃走。
不顾没有vest的股票,不顾走到半途的身份问题,不顾一切的想逃走。
我把linkedin里能投的工作都投了,其中有我不感兴趣的公司。但我此时已经不再确认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说我真正想要的东西是否存在 …… 大概率是没有吧。
我直接拿了去年跳槽的portfolio去面试。开始面了之后倒也算顺利,甚至比去年面的效果还要好,我想我这一年最大的growth除了暴增的cynicism,想必就是一副嘴皮子了。装出一副笑脸,装出一副你们喜欢的打工人的样子。
这次怎么选择公司呢?
面试的过程中,有的时候能感觉到一些明显的不适。我刚开始还不能用语言去表达这些不适到底是什么,后来和另一位率先离职的设计师同事聊天时,他说 “you should trust your gut feeling.” 我点点头。””if you feel something is wrong, something is wrong.” 他跟我说,他但凡有一丝的doubt他就会不再和那家公司继续了。“因为这正是你想从现在的工作中离开的原因,你不想去另外一家公司仍然体验着你现在的痛苦,对吧?”
聊完之后我忽然觉得自信了很多,原来这些不适都是很正常的,并且是非常好的信号。于是我也中途暂停了好几家的面试。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不适感了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点。
来自于员工对自家产品的狂热喜爱。这点也多见于hyper growth的一些小公司,充斥着打了鸡血的年轻人们(特别是…年轻白男),认为自己在做这个世界上最cool的事。Sorry,not for me……
Background轮会问一些老式的behavior question,类似于stress interview的公司。那种增加confrontation,施加压力想从中吹毛求疵的抓到求职者能力不行的证据。我打心眼里觉得这是一种很lame的面试手段,有些人临场发挥并不强,也不擅长表演,但不代表ta不是一个能力很强的人。这点至少在工程师,设计师这种类型的工作上完全不适用。这样的面试对很多性格的人并不公平,也不能招到真正的talent。这样的公司既dumb又arrogant,也不open minded。其中不免也会对偏内向性格的人的歧视,哪怕那想必进入公司工作,也会不好受。
并不欣赏面试官,或者说哪怕加入了也不想一起合作的人。有一家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一边问我问题,我一边在想,如果是我在面试他的话,我大概不会让他过……
经常变化roadmap。这点纯粹来自于我自己这次工作体验的struggle。很多公司大改公司方向(比如airbnb)其实也体现了leadership的魄力和Vision,及时刹车掉头拯救公司不一头栽下悬崖。但对于普通的打工人螺丝钉来说,不代表这样做不会给平时的工作带来痛苦,这点是我暂时不想再承受的。
写到这里的我下周其实就要入职新公司了。我最后的最后选择了一个更为 “neutral” 的公司。产品没有那么shiny,公司upside也没有那么大。体量上来说不很大,也不是最小的一家公司,可以说一定的mediocore。但我自己会很喜欢他们的产品,很喜欢真实的组员们。
希望能在这家公司苟住两年 :)
Comments